臺左維新是一個致力於推廣台獨理念的青年社團。我們相信追求獨立必定可以作為一種左翼價值來實現,亦即解決當前體制肇因於政權外來性與不合理性所帶來的種種分配不正義、文化壓迫與在地視野之極端匱乏。因此,我們透過年輕化的設計與行銷能力來宣揚轉型正義與去殖民化對台灣的重要性,並藉此加深台灣人對於台灣獨立建國理念的認同與支持。

2015年12月3日 星期四

宇昌案判賠200萬,也換不回生技發展因惡鬥耽擱的那幾年

         2012總統大選期間,前經建會主委劉憶如透過中國國民黨的黨鞭林益世,公布宇昌案公文,其質疑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以家族資金投資宇昌生技,欲從中圖利。對此,蔡英文提出民事告訴,指控劉憶如涉嫌變造公文及違反行政中立。

         2012大選後的幾個月,宇昌案以「查無不法」簽結。2015年台北地院一審宣判劉憶如對蔡英文的名譽損害,應賠償200萬元。對此,中國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朱立倫表示:「這跟國民黨沒有直接關係。

台灣生技醫藥產業除面臨淺碟型經濟困境,還有?

        一般而言,固定成本佔比高的產業都有較明顯的規模經濟效益,也就是隨著產量的增加,平均成本將下降,使得廠商得以獲得正常利潤甚或是超額利潤;生技產業,就是一個規模經濟效益極為明顯的典型!

        生技產業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人員、成本及設備,所以研發成果必須量產才能達到獲利的目的。然而規模狹小、縱深不足的淺碟型內需市場,使得台灣在發展生技產業上面臨先天不足,必須倚靠政府在資金與技術上的協助,以及積極地尋求國際合作與開發國際市場,才有可能為台灣的生技產業帶來新的契機。

        除此之外,投入生技產業之前,最好還要有一顆強心臟,足以忍受中國國民黨將把玩生技產業作為政治手段的強心臟。2012年總統大選期間,87位科學家聯署為宇昌生技背書,使蔡英文得以促成其成立,以協助生技產業的發展。

        然而,中國國民黨除了動用國家機器變造文書,污名化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與愛滋病防禦權威何大一之外,其黨員邱毅更質疑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的創設是為了圖利蔡英文。絲毫不提當初此生技條例是由立法院院長王金平提案加上劉憶如的連署,才得以通過。

        不僅如此,前中國國民黨立委林益世甚至指控蔡英文違反政務官之旋轉門條款以獲取暴利,並刻意忽略前法規會主委陳美伶的澄清:「蔡英文並非直接主管機關,未違反旋轉門條款」。由此可知,中國國民黨為達勝選而在所不惜地摧毀生技產業。

無法信賴的台灣生技發展環境

台灣生技公司大多為中小企業,缺乏藥物完整開發所需的龐大資金。平均一個新藥研發經費超過10億美元且耗時超過7年,成本收入比高昂,不管是學術研究機構或是科技研發公司皆無法獨立負擔。台灣生技直接面臨製造端與研發端的接軌難題,以及如何與國際大廠合作以解決內需市場狹小等種種困境,這再再地凸顯出政府扶植生技產業的重要性。

台灣目前約有1600多家生技公司與7萬名從業人員,但每年的人才需求增長僅約7000多人,相較於每年相關科系一至兩萬的畢業生,台灣生技產業明顯面臨到人才供過於求的窘境。原本預計成為兩兆雙星中亮眼的新興產業,培育人才看似再合理不過,但卻因中國國民黨的惡意政治操弄,導致生技產業發展不如預期。工作機會的供需失衡,成為各大專院校生技科系畢業生最大的夢魘。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陳建仁出線=宇昌案2.0?

        陳建仁,一位優秀的公共衛生與流行病學者,一個轉身,成為最大在野黨民進黨在2016年總統大選的副總統候選人。不具有傳統政客的江湖氣息,取而代之的是摻有一絲怯生的溫暖笑容,與具有紳士風範的處事應對。對於許多人而言,他是一個陌生的臉孔,陌生但卻令人印象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他不僅在專業領域表現突出,在生技產業的成長與發展上,更是貢獻良多,不僅曾擔任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修定行政院國科會組織法、推升台灣生醫產業及拓展國際技術合作,也曾促成國發基金投資生技新藥產業,加速相關的產業的升級。

然而,在蔡英文宣布副手人選為陳建仁的隔天,中國國民黨立即以一貫的手法扭曲事實、造謠抹黑。前中國國民黨立委邱毅、立委蔡正元召開記者會,指控陳建仁在2007年任國科會主委期間涉嫌抄襲。

        事實上,陳建仁僅為10位共同作者之一,而針對爭議點陳建仁澄清:論文中的「前言」和「方法」有部分引用未刊示清楚,改正後便刊登至國際期刊上,是抄錄不當而非抄襲。但邱毅不僅充耳不聞更直批陳建仁和蔡英文蛇鼠一窩。中國國民黨的格調在此表露無遺。

受重傷的民主價值

         政黨政治的民主價值在於:人民可以藉由選舉決定國家未來政策的走向,在理性的選擇下,人們會設法選出對國家發展最為有利的領導者及執政黨。可想而知,產業政策當然是人們決策時的重要依據,也是各政黨開拓票源時的爭點,好的產業政策,可能成為致勝的關鍵!

        讓人民能夠擇優汰劣,是民主選舉的真諦,但卻有政黨不僅無法提出好的產業政策,更以抹黑的手法,摧毀其他產業政策的生成。宇昌案即是一個典型的案例,不但嚴重地傷害生技產業,更讓人憂心這類的手法將成為負面選舉的常態。

       「如果宇昌案是一個最壞的示範,請在野黨的人士想一想,他們對我們丟了多少超越宇昌案的抹黑。」這是2014競選新北市市長連任的朱立倫,提出所謂對宇昌案的反擊。此舉不僅直接承認中國國民黨以宇昌案抹黑蔡英文,更間接顯露出經建會公文的公正性和特偵組的偵查中立是有疑慮的。

        一旦政府機關遭特定政黨把持,政黨的黑手為達政治目的而操弄國家機器,終將使政府失去信譽。在惡意的政治鬥爭下,受害的永遠是台灣的產業和民主價值。



本文同步刊登於關鍵評論: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51900/

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

面對中國日益增強的統戰力道,未來每次選舉都是決定我們生活型態的重大抉擇


        11月7日,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新加坡進行「兩岸隔海分治66年來雙方領導人第一次見面」,引起國際媒體的高度關注和報導。

        然而,在馬英九當著習近平與國際媒體的面,承認九二共識是一中原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做為世界上唯一中國代表的現實情況下,馬英九的公然表態,會使得2016年的總統與立委大選從原來的「藍綠對決」轉變為「統獨對決」。

        換句話說,2016甚至是以後的選舉,不再是「兩個爛蘋果裡面挑一個比較不爛的」,而是直接要面對我們以及後代子孫要過什麼樣生活型態的重大抉擇關頭了。確實台灣人民可以用2016年的選舉結果來向世界甚至向中國表達,我們所選擇的政治制度以及生活型態,畢竟選票是台灣人的集體意志與訴求轉化成代表的最快方式。

        然而,從馬政府執政這7年多來,人民直接感受到的是,台灣在主權、經濟上的倒退,甚至連食衣住行等基本人權都無法安心與滿足。但是現有的民主機制卻無法做出有效的監督與反制,在在反映出代議民主制度本質上的不足。面對中國在2016年之後可預期的更直接的統戰力道,如果我們還想維持現有的生活水準與型態,那就不能只有投票而已了。


        政治的其中一種定義即是權威性的價值分配,是分配眾人利益之事,理應由眾人參與。柏拉圖說過:「拒絕參與政治的懲罰之一就是被糟糕的人統治。」熊彼得(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古典民主理論中,則將民主視為只是產生統治者的過程。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更悲觀的認為:「(英國)人只有在投票那一天才是自己的主人」,也就是說在投票那一天以外的其他時候都是處於被統治的狀態。以這些政治哲學家所提出的觀點,來對照台灣這7年多來的景況,不幸的可說是一語中的。換句話說,坊間流行的:「政治歸政治,OO歸OO」,就是妨礙你做自己的主人最好的政治說詞。

        去年九合一選舉後,許多民眾就將之視為318之後階段性任務的達成,期待新上任的政治人物們能夠有一番新的氣象。國民黨卻是從那時候開始最後的抵抗,加速與中國政治整合的腳步。若我們單純把自由投票當作民主的全部,那這樣只是將我們自己應有的權力平白交給他人掌控而已。

       政治就跟馬拉松、騎腳踏車、做有氧運動一樣,在親身參與的過程當中,不可能乾淨、也談不上舒服,而且還要持之以恒。現在的台灣,就像被多種慢性病纏身的病人一樣,需要多管齊下才有改善甚至痊癒的機會。而治病無法靠嘴巴、集氣,更不能誤信偏方,關鍵是在於全民願意為這塊土地投入多少關心!


本文同步刊登於關鍵評論: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49114/

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現狀永遠不可能維持,馬習會打開了「統一」的最後關卡


        2015年11月7日,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新加坡會談。這樣的會談註定在歷史上被記下一筆,同時也對於台灣未來的命運有重大影響。事實上,我們可以說,自從國民黨政權復辟以來,中國併吞台灣的進程,已經開啟了灘頭堡的最後一戰。

        中國從未放棄將台灣納入其版圖之念頭,數十年來其已就過去之「武嚇」走向「文攻」,再進化為過去7年內「以商逼政」的政策,中國國民黨政府執政以來所為的一連串協議與開放政策,皆刻意營造「和平繁榮」 之景,同時也逐步將台灣困於中國遍撒之大網內,使台灣對中國之依賴至今已達「不得不」之勢。

        於甫落幕之「馬習會」上,中國與國民黨的舉措一再顯示兩岸即將以更熱絡且快速的政治談判、協商等手段,展開迅速收網之勢。於此同時,國際間亦因中國國民黨惡意賠上台灣命運之舉,產生了諸如「台灣與中國友好」、「台灣樂意與中國親近」,以及「台灣與中國之間的問題,是中國人的問題」等說法。

和平統一的條件漸趨完備,只差政治協商

         事實上,當今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已和過去的「和平統一」政策文書「葉九條」所列內容相去無幾,「通郵、通商、通航、探親、旅遊及開展學術、文化、體育交流達成協議」幾乎完全達成了。

        許多台灣工商業前往中國投資,更早已有著「各界人士」提供統一的建議、共商國是,除了部分的經濟議題﹝例如服貿、貨貿與自經區外,所謂觸及的少數且即為重要部分,就是涉及「交割」、「控制」,以及剩下政治與軍事等高層結構的問題。


         馬習會帶來的,顯然是政治交流與協商檯面化的第一步,其本身也包含了過去中國併台的策略核心—「化解敵對」,並明白向國際展示將台灣鎖入一中架構。當潘朵拉的盒子一被打開,也會驅使後續的台灣政治人物不斷走上這條道路。

         所以說未來有更多的政治協商已可預見,因此台灣與中國之間永遠不可能存在「維持現狀」這樣的選項,台灣在過去七年來不正常依賴與交流下,除受制於中國的可能性日漸上升,面臨政治協商的機會只會越來越多,毫無疑問的,天秤早已明確的往「統一」一方傾斜。

捫心自問「既然現狀無法維持,我們該守住什麼?」

       首先,台灣現在實質上與中國非同屬一個國家。不論我們欲稱該種實質上現狀為「政治實體─國家關係」或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我們皆應要求足夠代表台灣發聲之政治人物對國際表態此類議題看法,因為「台灣不屬於中國」才是確保台灣人能夠決定台灣前途的關鍵!而2016的大選,也將是台灣人選擇是否被鎖入「台灣中國同屬一中」的危急存亡最終時刻。

        其次,針對此次馬習會所宣稱之主軸「兩岸和平」,我們一定要認清海峽兩岸緊張的根源本就來自中國的併吞意圖,而非台灣的消極抵抗,同時亦應嚴正拒絕中國以和平之名對台灣進行政治與軍事的索求。

        國防力量,是維繫「政治實體」的重要手段,台灣絕不可以此為籌碼,交換一紙薄如蟬翼的「紙上和平」。台灣人理應積極要求未來的執政黨著手改革並強化國防力量,突破一中框架以尋求更多與他國合作機會,以之作為抗衡區域關係失衡之手段,如此始能達到大家心中所想的目標,也就是真正的「和平」。

本文同步刊登於關鍵評論: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44936/

馬習會後,台灣難道還要繼續穿著「中華民國」這套不合身的衣服嗎?



        引起國際各界與台外媒體關注的馬習會在新加坡落幕了,馬習兩人的見面不但在會前引發了台灣各公民與社運團體的抗議,在會後更招致台灣很多人對馬英九「賣國」或「矮化國格」的批評。

馬英九並未「賣國」

        馬英九的作為不但不是「賣國」,甚至可以說是中華民國憲法最佳的捍衛者。畢竟,這部憲法所預設的,就是所謂「大陸地區」與「自由地區」的台灣兩者終極統一,馬英九只是照著憲法所寫的去做罷了。

        所以,無論馬英九對中華民國憲法的表態是不允許「一中一台」,或是「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只剩下「一中」(One China Principle)而獨漏「各表」的實際內涵;就算有「各表」,也只敢在台灣對內說。

        不過這些都不再是重點了,因為「各表」的中華民國也不過是一個舊中國政權。然而,這個舊中國政權現在卻是實際上統治著台灣,而在國際上仍欲代表著「中國」,隨時可以跟「大陸地區」接軌的ROC,Republic of China。

        所以,很多台灣人直到這一刻才覺得感嘆或被欺騙,但無論是所謂的「九二共識」也好,或是未來可能出現的「一五共識」也罷,當中國國民黨於70年前帶著中華民國來到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時候開始,即便台灣人有程度不一的反抗,最終仍接受了這個政黨與政權直到今天,就注定了台灣現在的政治局面與未來的發展。

台灣人應該要感到悲傷嗎?

        對於當年跟著中國國民黨來到台灣的所謂「外省」族群,還有過去受到黨國教育與懷抱大中華思想的國民黨支持者都應該感到相當欣慰,畢竟他們「國家」的元首終於做出了一個讓「中華民國」更發展與繁榮的決定,或一直以來這個政黨與總統都是如此:帶著台灣重新投入「中國」的懷抱。至於,這個中國到底是PRC還是ROC好像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所以,那些難過與悲傷的朋友與台灣人們,你們無須悲傷,因為當你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熱愛台灣且支持台灣,卻又同時支持與自認為自己的國家叫中華民國的時候,就是會有這種結果。很諷刺嗎?

但是要知道,「兩岸」關係本來就是PRC與ROC的關係,兩岸或是這兩個政權本來就屬於一個中國。當你支持或認為自己屬於ROC的時候,我只能說抱歉了,「There is no room for Taiwan, ONLY CHINA」,也一直都是如此。

        所以,那些支持著台灣但又同時支持中華民國的朋友們,你還是覺得台灣應該要繼續穿著「中華民國」這套不合身的衣服嗎?


台灣始終就不等於中華民國

        也正是因為中華民國的架構對台灣而言始終是格格不入,所以台灣人嘗試「馴化」中華民國的結果,或是讓「中華民國台灣化」的策略目前看起來是徒勞無功的,或至少,在中國國民黨勢力還存在時一定是如此。甚至,即便在這個政權開始「民主化」,或在開放1992年立委選舉與1996年總統直選之後,反而更是鞏固了中華民國在台灣統治的正當性。

        如果要拒絕台灣被迫鎖進「一中」架構,看來方向應該相當明確了。各位,無須悲傷,也別再焦慮,還是有可以去努力的目標。

還是可以做點什麼,在你以為來不及之前。

本文同步刊登於關鍵評論: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44040/

2015年11月9日 星期一

馬習會背後的真正主角:大國政治的角力



        中國經濟快速成長後,在國際事務上積極參與,尤其習近平上台後更遂行個人意志,逐漸讓中國成為東亞區域的重要角色。然而中國對其國家利益的強調,不管是與俄羅斯的聯合軍演,或其軍隊在東南亞區域的實際作為,皆使得中國不斷與週邊國家發生摩擦,迫使週邊國家對這個巨大的鄰居保持既合作又對抗的關係。

南海問題與區域平衡才是馬習會承襲的遠因


        中國宣稱其南海主權基本上延續於中華民國內政部在1947年當時所主張的十一段線內的海域,而隨著越南脫離法國獨立後,十一段線縮減為九段線。換句話說,中國現在對南海所宣稱的主權,即是其依照國共內戰後,繼承中華民國所擁有的權利。

         時間拉回最近,美國將其海軍開進中國人造島礁十二海里內「自由航行」(freedom of navigation),自由航行其實就是代表他們對中國宣稱在南海擁有主權並建造人工島礁的挑戰 。而中國過去與其他國家不快也隨著美國戰略佈局更加清晰而顯得急迫,最近習近平頻頻出訪,近日又與在南海上有許多嫌隙的越南總理阮富仲會面,為的就是去對抗美國在這個區域採取的圍堵政策。

為什麼美國要對中國的人造礁做出這麼大的宣示?


        原因有二:一是主權問題,第二則是美國在東亞的再平衡。在主權的認定上,除了依據國際法以外,也會按照事實上(de facto)對該地的佔領。南海自古以來主權問題爭議不斷,其蘊藏的石油更也是週邊諸國兵家必爭之地。中國在創造這種事實上的佔領以外,更重要的是建造軍事基地於這些人造島礁之上,中國此舉不啻將南海九段線內範圍視為其主權水域,這更會威脅到美國在東亞的軍事部署和勢力的再平衡,美國當然不會坐視不管。

東亞的美中均衡再造,台灣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民主國家與獨裁國家最大的不同在於,民主國家在新領導人產生的時候是氣勢最盛之時,而獨裁國家則是最脆弱的時候,也因此在美國接近選舉期間中理想主義高漲的態勢,包含接下來新政府的戰略佈局,自然不會讓中國在東亞為所欲為,這也表現在美國重回東亞的行動之中。

        美國在東亞的戰略部署當然也包含台灣,這在先前AIT透露中華民國參謀總長嚴德發參與太平洋司令交接可見一斑,而習近平又想透過馬習會的談判將中華民國拉回中國這一方,破壞現有的平衡。

         台灣民眾在去年三一八後明白拒絕對中國不管是經濟或政治的過度傾斜,然而馬英九卻在任內清楚表示不排除和平協議的簽署可能,現在卻又為其個人歷史定位去和習近平見面。不管馬英九和習近平簽署任何形式的政治協商,這不僅將台灣可以扮演美中之間折衝角色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更使得兩岸問題成為內政問題,讓美國無從置喙,限縮了即將繼任的蔡英文的政治框架,足以讓台灣被鎖在一中架構的泥淖當中。

結論


        馬習會背後的大國政治角力才是馬英九這麼多年的殷殷期盼得以成行的真正原因,馬英九若在以建立兩岸和平的角色自居時,落入了和中國共同主張南海主權陷阱,不僅是台灣,連國民黨人最愛的中華民國也要跟著陪葬。



本文同步刊登於OPEN DPP:http://goo.gl/kL2SDO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台灣的國定假日獨厚漢人,從沒想過「放假」會關係到其它族群的文化傳承


       准許台灣廣大勞工階級週休二日放假的法律,終於在2015年通過了,足足晚了公務員14年。在台灣談到「勞動權益」,都會談到薪水、工時、保險福利,還有「放假」。8月底,勞動部推動從明年1月1日開始,統一全國休假制度,全面推動周休二日,勞工比照公務員,一年約可休116天。

        2001年中華民國政府立法實施公務員週休二日,14年後,政府終於願意部分緩解公務員與勞動階層間階級不平等的狀況,修法使佔台灣多數的勞工階級,獲得與公務員相同休假制度的法源依據。

        當放幾天假不再是一國兩制,或許更該思考「該怎麼放假」。精確點說:「放什麼假?由誰決定?」8月26日,無黨籍原住民立委參選人馬耀‧比吼在內政部召開記者會,提出原住民祭典應比照春節擁有法定3天假期的要求。

        《四方報》前任總編輯張正則在「獨立評論」提出「文化假」的想法,也就是政府將漢人的傳統節日、原住民的祭典、不同宗教的假期通通納入,然後公告周知,列為文化假,訂出放假天數,人民可以自由選擇哪一天放。除了使台灣各族群有時間、有人力可以發揚、紮根自己的文化外,企業主也不必擔心員工集體放假而打斷生產節奏,也能抒解一到連假就發生交通運輸大打結的窘境。

統治者以特定文化進行的霸權宰制

        台灣島上多元的族群展現其各自獨一無二的樣貌,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文化與歲時祭儀。然而實質統治台灣島的中華民國政府,在國定假日規定上,特別是「民俗節日」的安排,獨厚漢人,忽略、排除其他族群的歲時祭儀。


        甚至可以說,統治者如此安排,是有意打壓台灣漢人以外的族群,藉以獲得統治的地位、經濟的優位,試圖清洗他族文化。臺左維新認為,任何族群的地位與文化都應尊重並使其有機會傳承、保存,我們支持馬耀與張正兩位先生所提出的訴求,要求中華民國政府應儘速研擬相關規定。

文化傳承與現行教育體制的衝突
張正先生的訴求,或許某些程度的滿足了勞工的需求,卻面臨學生的教育問題。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未成年人的參與絕對是必要的,從小耳濡目染接受該族群的文化洗禮,在成年之後,才有可能承接這樣的責任。

        未成年人大多還是學生,以張正先生所提的文化假概念安排休假,參與族群文化活動,勢必對現有的教育體制產生衝擊,也可能影響學生的受教權益。因此,如何在族群文化傳承以及現有教育體制之間取得平衡,也是相當重要的問題。

        本文在此提出一個概念與大家討論:將國定假日中屬於民俗節日的部分,含括台灣各個族群的傳統節日、歲時祭儀,並將哪些節日可以放假的制定權,下放至地方自治層級。地方政府可以就當地族群所需,制定符合其需求的假日與天數,學校亦可安排相關的文化教育;除了使學生更瞭解自己與其他族群的文化內涵外,更可以加強學校與地方的連結。

        誠然,我們所提出的概念非常粗淺,其目的是在於引起大家思考:「放假」除了拿來睡大頭覺、約會逛街看電影、觀光旅遊之外,也可能關係到一個族群的文化傳承,甚至關係到一個國家的文化樣貌。想想看,當你向別人提到台灣的時候,除了夜市小吃、「最美麗的風景」以外,還能聊些什麼?

本文同步刊登於關鍵評論: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33665/

宋楚瑜要推動台灣轉型正義......是不是有那個地方怪怪的?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70週年,但德國對於二戰時納粹戰犯的追訴與審判並未隨著戰爭結束而終止。前不久,一位曾在納粹集中營擔任記帳員、高齡94歲的葛洛寧老先生,被德國地方法院因曾在奧許維茨集中營從旁協助納粹執行任務而被判處4年有期徒刑。 

        在台灣,曾於中國國民黨戒嚴統治時期,擔任過新聞局局長與國民黨文工會主任的宋楚瑜,隔了16年又宣布即將參加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宋楚瑜的政治生涯撇除後期的省長與親民黨主席,前半期的仕途可以說是見證了國民黨的威權統治;然而,今天宋楚瑜參選總統對比德國對轉型正義的處理,能夠給予台灣什麼樣的啟示與意義呢?

 從局長到省長:

         威權打手與憂國憂民的強烈對比 最近網路上流傳著一句話:「親民黨就是沒有黨產的國民黨,宋楚瑜就是不得志的馬英九。」宋與馬兩人在剛登上政治舞台時都被視為是國民黨的政治新星,頂著留美博士的學歷回台灣,都擔任過蔣經國的英文翻譯與秘書。諷刺的是,當年馬英九反對總統直選,卻在2008年當選中華民國總統;那麼,早年的宋楚瑜又做了哪些事呢?

          在國民黨威權統治台灣的年代,長期透過戒嚴法及其相關法令來限制人民的言論、新聞等各種自由權利;同時,又配合著國民黨在台灣施行的「中國化」政策來控制人民。如前所述,宋楚瑜在還沒當省長之前任職於新聞局與國民黨文工會,這兩個機構皆是主掌當時中華民國政府控制與箝制台灣人民言論、思想與文化發展的國家機器。 
        因此,宋楚瑜在新聞局局長任內當然是延續了國民黨戒嚴時期對於出版與新聞自由的管制政策,不但配合警總等單位查禁與停刊多種黨外雜誌、刊物,更凍結新報紙的申請,悍然拒絕解除「報禁」。

        為了在「美麗島事件」、「陳文成命案」等事件上替兩蔣與國民黨政府「漂白」還槓上美國媒體,批評Newsweek(時代週刊)與AP(美聯社)。此外,宋楚瑜亦是延續國民黨對本土語言及文化發展的壓制,刪減廣播電視播放本土語言節目的時數,並在國民黨政府「以黨領政」下接掌文工會主任後全力配合推行廣播電視「國語化」政策,打壓台灣本土文化的發展。 

        這位在國民黨戒嚴時期的威權打手,屢屢阻礙台灣的民主化進程,戕害台灣人民的自由與人權,不但早期仕途任內的作為未受到檢討,還在台灣民主轉型起跑之後,為了台灣人民的選票而在第一屆省長選舉時用剛學來的台語說:「我也是台灣人」。是什麼樣的社會,可以容忍這樣矯情的政治人物呢?又是什麼樣的民主化與轉型正義經驗,可以讓前威權打手成為民主選舉中的參與者呢?

德國的轉型正義經驗

        德國在面對納粹的歷史過去以及東西德合併後的前東德遺緒,都陸續推展了與轉型正義相關的各種政策,包括了司法審判、檔案解密與人事清查。例如對東德共黨總書記何內克(Erich Honecker)的審判案,就是德國透過對威權政府手下工作的高階執行者與人權侵害案件進行審判追訴的實例。

        然而,德國當局為了避免引起政治爭議,往往在審判與定罪上都有相當嚴格的標準,雖然符合法治原則,但在追求正義上的結果卻未能竟如人意。在少數被送往法庭接受審判的前共黨高層中,前述的共黨前總書記何內克的追訴就是因為其病況而中止,使外界頗為失望。但無論如何,德國在推動轉型正義工程時,仍是勇於對過去進行審判,試圖恢復歷史正義。

        當然,除了司法審判外,德國也同時推動前東德「史塔西」(Stasi)的檔案開放,以及所謂除垢(lustration)的人事清查工作。德國政府嘗試透過還原歷史的真相來勾勒出威權國家機器深入社會的全貌,並對於前威權政府擔任特定職務者恐難以適任民主政府公職而進行清查;除了懲罰威權時期的加害者,避免其拖緩民主秩序的重建,更是為了建立人民對於新興民主政府的信任。


        所以,經歷人事清查之後的新德國政府,有大量在前威權政權手下執行或參與侵害人權案件的公務員,都逐一喪失了公職資格。雖然這樣子的資料公開與看似「清算」的手段很難不受批評,但德國如此再次掀開歷史傷口的作法,目的就是為了讓民主社會的和解與重生之路更為順利。

        相較於台灣在推動轉型正義時因畏懼舊威權勢力的反撲而不敢大刀闊斧,德國民主政府在面對東德共黨時幾乎可以說是具有高度正當性與政治籌碼來進行處理。當然,這也是因為東德共黨在兩德還未統一前就開始逐步進行自我清理,並把過錯都推給個人與個案,而並非是結構或整個黨國機器。

        東德共黨的目的就是為了跟過去切割,方便在進入民主國家的選舉遊戲中能夠存活,而這點是不是跟國民黨在當前台灣政局中的所作所為相似呢?

結論

        宋楚瑜在前幾天參加「正晶限時批」的節目專訪時表示:如果當選總統後將會努力推動轉型正義。但令人好奇的是,宋楚瑜當年在主掌新聞局與國民黨文工會時,不正是扮演著代表國民黨威權政府來箝制與打壓人民自由、侵犯人權的加害者嗎?

        德國不僅僅只是將共黨高層送上法庭,還將在前威權政府底下工作的部分公務員解職,甚至是連國家機器最外圍那些與東德秘密警察合作的協力者都進行處理;但我們卻對國民黨的黨產問題,以及其在威權時期犯下的侵犯人權案件與其加害者、執行者束手無策。

        不僅如此,在中華民國統治下的台灣,還可以讓宋楚瑜這樣的威權打手能夠參與民主選舉,這不正好就是對於台灣轉型正義最諷刺的一件事嗎?


本文同步刊登於關鍵評論: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07056/

Text Widget

Copyright © 臺左維新 | Powered by Blogger

Design by Anders Noren | Blogger Theme by NewBloggerThemes.com